中国旅游信息港   更全更新信息实报!

防汛,可拾“古慧” 为“今用”?

来源:中国旅游信息港 发布时间:2020-04-22

  寒来暑往,话阴晴冷暖;

  街头巷陌,论气象万千。

  微聊天014期

  2020年3月28日我国入汛。

  随着暴雨陆续“袭击”全国各地,防汛抗洪“防御战”的号角正嘹亮响起。

  事实上,纵观我国历史,防汛抗洪的传统几乎与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即便没有精准精密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高效机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古人依然创造出灵渠、木兰陂、龙腰渠、琵琶洞等一系列防汛抗洪的“奇迹”,它们中的一部分工程至今依然泽被后人。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2017年10月10日,该工程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老祖宗的防洪智慧是否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今人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人的防洪之道中可以“古为今用”的部分

  防汛,重拾“古慧” 巧为今用

  跨越古今,汛期的风雨总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阻碍,而在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的华南地区尤其如此。狂风、暴雨、风暴潮……为了解决频发的灾害,古人曾竭尽所能,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留下无数的智慧结晶,对当代防汛仍有值得发掘的启示。

  “集万涧而汇一川,故有无穷之源;障一川而济万井,故有无穷之泽。”在《重修木兰陂记》中,宋人郑樵如此写道。虽然方法各异,但古人普遍喜爱追求永久性的措施,希望自己兴修的工程或采取的措施能够保障“江河永固”。因此,在手段的选择上也就格外慎重,总是深思熟虑。这样的慎重使得我国古代留下许多历经千载仍旧能够发挥作用的伟大工程。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慎重的精神更显弥足珍贵。它告诉我们,对于防汛这样系统性强、影响广泛的工程,不但要追求完成任务的效率,更要保障防灾减灾的“质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古人的防汛智慧,另一种值得借鉴的就是其整体性思维。灵渠兼具航运、灌溉、防洪功能,黄鞠灌溉工程对当地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庆洲认为,我国古代防汛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每一个古代城市都有一套完整水系,包括护城河、湖泊、坑塘等,且每个城市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最终依靠流入自然水系排水。如果这些水系得以保留,降雨可以很快排到就近水体中,不会产生内涝。如今我国城市的内涝问题,或多或少源自城市规划初期排水系统的缺位。既然在已经成型的城市中扩大、挖深下水管道困难重重,我们不妨重拾古人的防汛智慧,利用明渠、河道作为排洪干道,多借助自然水系,因势利导,或许能够在解决内涝问题上更进一步。

  多推荐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评论作者:刘钊

  微信编辑:狸如

热门推荐

更多 >

专题

更多 >
旅游视界孩子嗨玩乐翻天!黄石恐龙园高峰期一
旅游视界收好这份南昌免费古村古建名单!给自
户外游云台花园的郁金香五彩缤纷,姹紫嫣红
户外游浙江温州藏着一个因矾而生的古村落,
户外游游十家子塔山塔:阜新最早的古塔,屹

精彩图片

更多 >